鴻基建設機構

綠建築是什麼?

      「綠建築」在各國有不同的名稱,定義及內涵也略有差異。以鄰近的日本為例,其綠建築最早之發展稱環境共生住宅(Environmental Symbiotic Housing),其內涵包括「地球環境的保全」、「周邊環境的親和」、及「健康快適的居住環境」等三個層次,而綠建築在歐洲國家稱為「生態建築」(Ecological Building)或「永續建築」(Sustainable Building),主要強調生態平衡、保育、物種多樣化、資源回收再利用、再生能源及節能等永續發展課題。而在美國、加拿大等國,即稱綠建築(Green Building),主要講求能源效率的提升與節能、資源與材料妥善利用、室內環境品質及符合環境容受力等。由此可知,雖然「綠建築」的內涵,具有隨著各國能源、資源及環境條件不同而調整的特性,但整體而言,各國對建築開發行為的訴求,也都具有減少環境負荷,達到與環境共生共榮共利的共識。因此,由上述綠建築的涵義得知,綠建築設計概念,即在強調由地球環保的角度出發,以全面化、系統化的環保設計作為訴求的永續建築設計理念,從積極面觀點,「綠建築」可定義為:「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,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,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」,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必須依據氣候條件、國情等的不同,而有所調整,並不是一體適用的。

 

       現今全世界約有26套的綠建築評估系統(如下圖),台灣為僅次於英國、美國及加拿大之後,第四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,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。

綠建築

標章介紹

       我國的綠建築係以台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,掌握國內建築物對生態(Ecology)、節能(Energy Saving)、減廢(Waste Reduction)、健康(Health)之需求,訂定我國的綠建築(EEWH)評估系統及標章制度,並自1999年9月開始實施,為僅次於美國LEED標章制度,全世界第二個實施的系統。原本的評估系統有「綠化量」、「基地保水」、「水資源」、「日常節能」、「二氧化碳減量」、「廢棄物減量」、及「污水垃圾改善」等七項指標,而在2003年又修訂增加「生物多樣性」及「室內環境」兩項指標,便組成現今我們所謂的「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系統(EEWH)」(如下表)。另為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,與國際綠建築接軌,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,2007年又增訂完成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」,其綠建築等級由合格至最優等依序為合格級、銅級、銀級、黃金級、鑽石級等五級,而該分級評估制度除與國際趨勢同步,也是提升綠建築水準的有效策略,同時我國的「綠建築」可重新定義為「生態、節能、減廢、健康的建築物」。

綠建築
綠建築標章
綠建築

       綠建築標章制度在設計上包括了針對完工建築物頒發之「綠建築標章」、以及針對規劃設計完成以書圖評定方式通過的「候選綠建築證書」兩項,主要是希望藉由候選證書的評定,提供事先評估並調整不適當設計的機會,減少建築物完成後無法修改或必須耗費更大成本改正的狀況,是一個獨步全球的設計,也成為後續綠建築政策推動的重要工具,若要通過評定取得「綠建築標章」或「候選綠建築證書」,至少須取得四項指標,包括「日常節能」及「水資源」二項必要指標,及由其他七項指標任選兩項之選項指標。而取得綠建築評定之建築物,原則可保證未來大約40年的使用階段,提供使用者省電20%、省水30%、省資源且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。推行至2013年12月底止,國內已有4,300件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,累積之綠建築審查案件,於使用階段每年可節省大量水電使用量,減輕興建發電廠之需求,預估每年可省電約12.13億度,省水約5,549萬噸(相當於22,196座國際標準游泳池的容量),其減少之CO₂排放量約為6.91億公斤,這個量約等於4.64萬公頃人造林(約等於1,785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)所吸收的CO₂量。 

資料來源:智慧綠建築資訊網(https://smartgreen.abri.gov.tw/cp.aspx?n=14169)

error: